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

好文分享

文/洪蘭(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

  開學了,校園裡又有生氣了,看到學生,好像每個人都胖了一點。問他們原因,都說年假期間陰雨綿綿,只能窩在家中吃了睡,睡了吃,所以每個人都胖了。我問:「既然不能出去玩,那麼你們在家中應該看了一些書,可不可以分享幾本?」聽到這句話,學生們面面相覷,都很小聲說:「沒有看書。」唉!閱讀推了十幾年,學生還是任憑時光從指縫中溜掉,無法養成有空就拿起書來看的習慣。

  或許該讓他們看失學孩子寫的書,他們才會珍惜讀書機會。我最近看了一本好書,是阿富汗一個十歲的孩子獨自逃離神學士控制的經過。神學士來了以後,把校長和老師槍斃,把學校關掉,所以這孩子沒書可讀了。但是他很想上學,逃到巴基斯坦後,有一天經過一所學校,聽到學生上課的讀書聲,他駐足不肯離去,他是多麼想讀書哇!

  我有個朋友是流亡學生,十幾歲跟著軍隊來到臺灣,後來考上建國中學,每天中午騎腳踏車回軍營去吃飯,吃完,再飛車趕回學校上課。晚上軍營早早息燈,一大早要出操,他必須把握每一分鐘把功課做完,一邊出操,還要一邊背英文生字。沒想到,他這樣也考上了臺大。他說,只要有書讀,什麼苦都甘願受。像這樣失過學的人就會非常珍惜讀書的機會。

  有學生辯稱,他們這一代是圖象世代,不習慣看文字。這觀念是錯的,閱讀本來就是習慣,並非天生;既是習慣,就可以培養。圖象無法取代文字,就像漫畫無法取代書本一樣。文字的描述能帶給我們一個無限的想像空間,想像力在腦海中千變萬化,無遠弗屆。但是漫畫通常是四格或八格,只能扼要的把情節交代過去,無法表達主角內心愛恨情仇的掙扎。

  要培養閱讀能力,必須從閱讀書本開始,從文章脈絡中,讓孩子體會到生詞的用法。現在還有老師把課本定義為「學會文章裡每一個字的書寫、造詞和造句」,卻忽略了閱讀真正的目的在了解文章的意義和作者的情懷。所以,我們的學生上了滿滿一整天的課,卻在PISA(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)競賽時輸給了香港、大陸、新加坡、澳門,因為我們忘記語文教學的目的,捨本逐末了。

  一篇好文章應該去欣賞它,而不是去分析它是抒情文還是記敘文,我們規定學生寫生字、背字義、抄生詞,使閱讀變成枯燥無味的作業。我們小四的學生會做修辭學上的題目,卻不會正確使用一個生詞,因而造出「天黑了,爸爸陸陸續續回來了。」這樣的句子。

  香港小學生三年級就讀原文版的《西遊記》。《西遊記》中有許多字孩子不認得,但是沒有關係,看多了,「生字」就變成「熟字」了。但是《西遊記》生動的故事會把他們帶進閱讀的門,不但從書中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,還懂得這些字的用法。

  文字是溝通的工具,只會寫而不會用,生字寫得再熟也是枉然,不是嗎?
本文出自於國語日報(101年3月13日)家庭版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